股票配资十大公司_专业配资股票_安全配资平台

一心为民 桃李芬芳

发布日期:2024-04-15 15:33    点击次数:166

  

  在中国历史上,雷州曾是人迹罕至的“南蛮之地”,是历代朝廷贬谪不同政见和处置罪犯之地,殊不知,正是先贤的悲惨失意流放,恰恰造就了这片土地厚重的历史文明。

  寇准,北宋王朝的一代名臣、诗人,今陕西渭南人。据史载,寇准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,被丁谓等人排挤,数被贬谪,终至雷州司户参军,天圣元年(1023年),病逝于雷州贬所。寇准在雷州的晚年生活中,留下了不少优秀文化。

  晚年被贬

  带来中原文化和农耕技术

  在寇准四十年的仕宦生涯中,曾三次入相,北宋乾兴年间,宰相寇准遭奸臣丁谓陷害,已是花甲之年的一代名相不得不含冤踏上贬谪之路。

  被贬至雷州时,当地官府在丁谓的授意下,并未给他准备落脚的地方。史志有“居民舍寇准,为丁谓所害”的记载,当地官员、百姓素来仰慕寇准的为人,主动替他安排寓所。这使寇准认识到公道在人心、正义在民间的道理,他逐渐与雷州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
  后来,天宁寺的和尚给他提供了一处安身之所。在这里,老百姓时不时来找他聊天谈心,他也经常教授当地百姓一些农业知识、文化知识。

  寇准在雷州期间,职位虽然只是参军,属于低级官员,但依然勤政爱民,劝农桑、修水利,留下良田万顷。雷州属于热带气候,气温高、光照长、辐射强,土壤的蒸发量和作物的蒸腾量都很大,经常大旱,庄稼颗粒无收,雷州百姓无米下锅,寇准看到这种场景感到万分痛心。

  为了找到旱灾的原因,这位花甲老人亲自到田间地头做考察。他发现这里的农业生产方式十分落后,田地旁没有水渠,日常灌溉全靠雨水。

 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,寇准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方式教授给雷州百姓,并指导他们兴修水利,建塘修渠,引水灌溉,解决了当地人靠天吃饭的局面。

  除了解决雷州当地耕地难题,寇准还办起学堂,传播中原文化,指导雷州人民学习以河洛方言为代表的中州音,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,还修建真武堂,教书传艺,导民习武,影响延绵至今;讲授天文地理,破除歪理邪说。

  相传天圣元年(1023年)秋末之夜,有巨星轰然坠落于寇准寓所前池塘中,雷民以为天降灾难,遂纷纷烧香礼拜。

  翌日,寇准命人戽干池塘水,获得一块乌黑发亮的陨石,认为是北方玄武七宿之石,借此向百姓讲授科学原理,便在住房前创建真武堂。如今,真武堂位于雷州市雷城南亭街口。

  真武堂属于三进四合院布局,前为牌坊,中为楼阁,后为大殿,占地面积837平方米。大殿面宽、进深各3间,穿斗与抬梁混合式梁架结构。真武堂附近有着雷州市第四小学、雷州市第二小学,每当学生们上课下课从真武堂路过时,仿佛重现当年学堂桃李满天下的场景。

  逝于雷州

  建起寇公祠永表敬仰之情

  1023年,63岁的寇准病逝于雷州。其妻赵氏为完成丈夫落叶归根的心愿,准备将其灵柩运回老家安葬。据说雷州人民护送寇准灵枢北上,至雷州一渡口时,突然狂风大作,骤雨滂沱,大家无法北上,只好停下来,为了防止棺木被雨水冲走,大家就在灵柩前插上枯竹。

  等到雨过天晴,护棺之竹竟然长出新芽。后人为了悼念这位贤相,遂把此渡命名为“寇竹渡”,至今地名尚存,今遂溪县建新镇以南2公里处,有个渡口名就叫“寇竹渡”。1990年,相关部门在寇竹渡上建成首座四车道大桥,取名“库竹大桥”,是通往雷州的必经之路。

  在寇准去世后的11年,宋仁宗为他平反昭雪,恢复其太子太傅、莱国公之职,赠中书令,谥号“忠愍”。寇准虽仕途折戟,在流放地结束了生命,但他的勤政为民却赢得了老百姓的心,雷州百姓“悼其屈而哀其忠”,建起寇公祠永表敬仰之情,每年孟秋中元前一日行庆诞礼,瞻拜者络绎不绝。

  寇公祠位于城西雷州西湖公园内,始建于北宋天圣元年(1023年),1985年重修,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。

  寇公祠两侧廊厢布满歌颂寇准的诗文。明进士金都御使魏瀚诗云:“廊庙安危力万钧,泰山乔岳等嶙峋。”祠内还有几幅图画记载着寇准在雷州的业绩,近年重修时,立一尊高大的寇准石像于祠中央,周围苍松翠柏,发人幽思。

  寇公祠内有一口泉井,呈四角形,名曰“莱泉井”。“莱泉”与“来钱”谐音,游人喜图吉利,更慕先贤,因此,历来游人众多,井旁的石槛被磨得光滑。